首页 股票行情文章正文

成都银行股吧雪球_成都银行股吧同花顺

股票行情 2022年05月21日 10:15 4 touzi333

成都银行的关注度很低,在雪球上关注人数只有一万六,即使在银行股投资者中也是没什么存在感的。银行板块本身就是冷门板块,而成都银行又属于冷门中的冷门,股东人数只有七万多,到现在我还没见过一个认识的投资人持有成都银行的,市场上的研报也是寥寥。

从2018年初上市到现在,股价一路走低:

PB跌至0.79倍。如果长期持有,投资人是一分钱都赚不到,难怪没什么人关注了,从图形上看是典型的巨坑,典型的烟蒂股。今天我就一起来看看这烟屁股能不能捡,还能不能抽一口。从财务数据上看,直觉的认为还是挺有一定投资价值的。


1、初识成都银行


因为大家对它不是很熟悉,先介绍一下这家银行的基本情况:

成都银行在96年成立,比较年轻,2018年1月在A股IPO。第一大股东是成都市国资委旗下的金融控股集团(成都金控),持股比例20%,第二大股东是马来西亚的外资银行丰隆银行,持股比例19.9%,是在2007年增资扩股时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从2008年以后,成都银行再未有增发融资,直到2018年的IPO。

现在的股权结构是这样的:

我算了一下,前十大股东占比达到了70%,集中度非常的高,而且大部分是国有法人,是绝对国资控股的银行,散户和机构手里的筹码都不多。

这样的股权结构,在地方政府实控下的城商行,一般都能拿到很多的政府性存款,这类存款的成本低,规模大,而且相应的能成为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代发工资和结算清算银行,衍生出很多的优质零售客户,这是成银在负债端的一大优势。


2、银政关系


说这个话当然不是空口无凭的,我翻遍了918页的招股说明书和近几年的财报,还在公开渠道找了一些数据。

首先是成银的负债端非常的强悍,负债成本低,存款占比大(超过75%)。2019年末的存款成本只有1.7%,总负债成本只有2.07%。熟悉银行业的朋友会感觉这个成本有点儿夸张,作为城商行标杆的宁波银行,存款成本也要达到1.88%,负债成本达2.31%。最近热议的优秀城商行杭州银行,存款成本2.33%,负债成本2.63%。也就是说对于城商行,负债端成本高是常态,而成银的表现显得很不正常,有点儿国有大行的意味了。

分析原因,成银的对公存款占比较高,达到了65%以上,其中政府类客户的存款贡献很多。去年华泰证券统计过一个成都市财政性存款的招标数据,发现成银的中标金额是持续上升的,单这一项在2018年就达到了53亿,成本一般只有1.8%左右。

其他的政府存款方面,成银自称:“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使本行同成都地区公共财政部门建立了广泛而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与成都水利、教育、文化、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长远的合作伙伴关系,重点培育了一批以重要政府客户、市属重点企业为代表的优质客户资源。”当然具体的政府性存款有多少他是不披露的,我们只能靠猜。

这里有个细节,成银的对公贷款投向上,第一大方向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额为414亿,占对公贷款的比例高达25.6%。第二大方向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额为376亿,占对公贷款的比例是23.2%,也就是说单此两项之和就占到对公贷款的半壁江山。

对于后一个,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基本属于政府性质的贷款项目,成银在选择这类项目的时候称:“审核项目所在区域的政府财政情况,主要支持政府财政收入较好、债务风险较低的区域。”政府项目能有什么风险?现在基本都是兜底的。

对于前一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大家可能会有一些疑惑了,怎么成都这地方会冒出来这么多这样的产业?其中在2014年时成银的该行业占对公贷款的比例还只有8.3%,后来成都市政府开始搞一个叫“拨改租”的改革,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向企业贷款,然后由企业负责建设,政府租用这些企业的基建项目,并且用财政预算承诺每年向企业支付租金,最后银行收到利息,企业赚到承建的钱,主要针对的是市政道路、桥梁、隧道、地下综合管廊、生态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等工程。所以只要政府还得上钱(微笑),这些专款专户的项目就不存在风险,是绝对的优质项目。这个拨改租的政策在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然后成银就开始批量的发放贷款,当年的拨改租贷款余额从6亿暴增到92亿,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到2019年末414亿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是怎么来的了。

这里可以看出成银和政府的关系之好,这么大规模的贷款,带来同样大规模的低成本存款也就没什么疑问了。

(本文篇幅较长,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再看)

3、区位优势


从经营的区域上看,成都银行的网点大部分集中在成都本市,在195家分支机构中占到了155家,这是由四川省内的经济结构决定的,即成都市一家独大,对省内其他城市有巨大的经济和人口虹吸效应,围绕在周围的其他地市经济实力普遍偏弱。成银在省内的广安、眉山、南充、宜宾泸州等地开设了分支行,另外在省外有西安、重庆两家分行,但它在成都市内的营收占比达到了90%,在整个四川省内的营收占比达到了97%,可以单纯的认为就是一家成都的银行,四川的银行。这个结构对于成银来说是比较合理的,银行的发展还是要依托外部经济环境,而这些年四川的发展,成渝都市群的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的潜力也非常大。

这里要多提一句,成银的自有物业很多,拥有房屋产权的建筑多达198处(对比195家分支机构总数),建面16万平。我猜它在重点区域~成都的物业基本都是自己的,而后期在省内其他地市拓展的网点,还有省外的网点应该是租赁的,这样在成本管控上会有一定的优势。而这部分巨量固定资产在账面上只记录了10个亿,市价肯定不止了。

说回区域优势,2018年四川省的GDP增速是8%,而成都市的GDP占比达到37.6%,增速也是8%,高于全国6.6%的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GDP减速至6.1%,而四川省依然达到了7.5%,领先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

到2020年一季度:

我们看四川省是负增长3%,还是强于全国6.8%的降幅,抗风险能力也不错。

这里就体现出了四川经济发展的韧性,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旺盛,经济结构合理,投融资需求强劲,有8300万的常住人口和广阔的战略腹地,未来的发展大有可为。2019年四川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在整个西南地区,成都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明星城市、新一线城市,可以和它掰掰腕子的可能只有重庆了,贵阳、昆明什么的根本排不上号。过去10年,成都的常驻人口年均要增加25万,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强。

在这么好的外部环境下,成银只要自己不作死,抓住地方发展的机遇来一波快速的成长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是我对成都银行的第一印象,由于上市时间不长,我们手里面能查到的详细数据只能追溯到2014年,所以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规模指标


从近些年的历史来看,成银在2015-2016年因为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出现过短暂的营收和净利润负增长的时期:

2015年归母普通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20.63%,2016年是-8.48%。到了2017年经济形势回暖后归母净利润又开始爆发,同比大幅增长51.64%,2018年和2019年分别是18.95%、19.40%。这里可以看出地方性小银行的特点,即盈利状况的波动较大,周期表现明显。

国有大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因为业务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整体业绩表现比较平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四川局部经济出现异动的时候,浙江可能表现不错,当浙江出问题的时候,河南又可能扛起增长的大旗,区域风险是可以实现对冲的。

2012年时江浙中小企业出现整体的破产倒闭现象,长三角的城商行承担了很大的经营压力,我们现在熟知的宁波行就是在那是顶住了压力,之后一枝独秀,而长三角区域的其他城商行大部分是到最近一两年才完成了资产负债表修复。

所以投资城商行有一定的区域风险,波动比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要更大一些,你可能不单要关注全国的宏观形势,还得关注区域的经济状况,难度变大了。面对更高的风险,我们可能就得要求更高的贴现率作为补偿。同样两家银行,简单的对比成都银行和工商银行来说,当预期投资收益率相同的时候肯定是选工行的,只有在成都银行收益率有明显优势的时候,比如高了2-3个点才值得考虑。

从资产规模和贷款规模的角度:

即使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资产规模也能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2014到2018年复合年化增速是14%,同期商业银行整体只有12%左右,这还是在成银2015-2016年利润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基于四川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成银较高的ROE,预期未来几年资产规模增速还是会快于全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2到3个百分点,可以带来更高的营收增速。

贷款规模的增长相对要弱一些,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很低:

低的时候2017年甚至到了34.21%,高的时候也只有41%。成银把多达45%的占比投放到了金融资产上,这种资产结构和大部分城商行是类似的。好处是金融投资的资产减值损失整体较少,信用成本低,坏处是投资收益率表现一般导致息差会比较窄,而且受市场利率下行的影响明显,不像贷款那样对市场上的其他主体有一定的议价权,营收的稳健性没那么好。

以上是成银在规模指标方面的情况。

投资小银行、城商行,我们还是要更多的关注资产质量,因为风险确实要比大中型银行大一些。


5、资产质量


分析2015-2016年的利润负增长的原因,首先是息差收窄导致的营收停滞或负增长,这个时候费用控制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所以成本收入比有一个显著的提升,2014年时成本收入比是28.76%,2016年时提高到了30.77%。

在信用成本方面,2014年只有14.6%(资产减值损失/营收),而到2016年时达到了30.43%,所以不良爆发是利润负增长的首要原因。

当然熟悉银行业的朋友们都知道2014-2016年那三年商业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都处在一个风险加速暴露和出清的阶段,我做了一个不良率的对比图:

这三年中成都银行不良率上升的速度快于全国商业银行整体,但优于四川省内的均值。

再看近些年来资产质量核心指标的边际变化:

进步非常的明显,我们看逾期90天以上贷款率这个比较硬的指标,从2015年高点的4.44%回落到2019年末的1.17%,虽然略有反弹但整体表现良好,不良偏离度也降到了80.93%的合理水平。

首先要了解这样一个背景,现在大型银行的静态资产质量远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小银行,2019年末国有大行的不良率仅1.38%,股份行为1.64%,与之相对的是城商行整体的不良率达到2.32%,而农商行更是高达3.9%。成都银行大幅领先于同业水平,这个同业应该和城商行比。而且成银有高于大行的成长性和较高的ROA、ROE,我们说这个资产质量即使不能算优秀,也至少是良好了。

从风险抵补能力的角度:

由于成银的不良偏离度波动较大,我们用逾期90天以上拨备覆盖率代替拨备覆盖率指标,可以看出成银的进步同样明显,尤其是在IPO后的2019年,由于营收的高增和存量不良的出清,可以留存更多的拨备来覆盖风险。

这里我们对资产质量再做深入的剖析,首先是看看资产端占比较大的投资类资产的情况,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债权投资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政府、银行同业债券、同业存单、货币基金等,这部分可以认为是无风险的。未来损失的风险集中在1760亿的“债权投资”,即以摊余成本法计量的项目中,包含一些地方债、平台债等非标债权,比例大概是多少呢?报表中有明细:

可以称得上有风险的也就是87.53亿的企业类债券投资,515.85亿的信托受益权,106亿的资管计划和67亿的债权融资计划,这么一堆债权总共对应着24.5亿的资产减值准备,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些债券的实际风险有多高,但可以查询到历史上记录在案的损失:2016年的核销转出额是0,2017年也是0,2018年还是0,到2019年年报的时候终于有数据了,是0.2亿。也就是说,4年过去了,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一千多亿债权投资的实际损失共计0.2个亿,所以大家就姑且认为这部分也是0风险的吧,虽然计提了24.5亿的准备,但也就是意思一下,实际损失微乎其微,未来再多计提的必要性也不大。

真正需要注意的还是贷款类资产的情况:

这里分行业的不良信息披露的较少,主要是上市时间短,历史数据缺失,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现在的对公不良率远高于零售不良率,主因是零售贷款中房贷占比达到93%的高比例,而房贷几乎没什么不良。零售贷款中信用卡贷款表现尚可,但消费贷和小微企业贷的不良率高的离谱,成银的利润点也不在这里,总额占比很小,完全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凑数的。

对公贷款方面,之前我们分析过占比超过一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主要对接涉政项目,不良率很低。

与其他银行类似,对公的不良大部分来自制造业、建筑业、批零业,2019年末的不良率分别达到了6.35%、9.6%、4.87%,这三个行业的资产质量很难改善,只能慢慢处理存量不良,限制新生不良的比例,收缩风险敞口达到少亏的目的,用其他条线的业务去赚钱。

对比这些年三个高不良行业在总贷款中的占比:

从2014年算起,占比持续压降,现在加起来只有15%了,比2014年的33%砍掉一大半。所以现在成银的资产质量不单是静态的指标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它的资产结构也是旧貌换新颜,再出现2015-2016年那样的风险极速爆发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了。


今天先到这里了,下一篇我们介绍一下成银在息差方面的情况,最后对未来的业绩走势做出预测,给个合理的估值,敬请期待。


点个关注再走吧!

标签: 成银 银行 成都

发表评论

兴宁商会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14367号-1 兴宁商会强力驱动